Turkey 2010 – 6 (Ephesus,民主與文明的搖籃–艾斐索斯 & 愛琴海之濱) 列印
週一, 01 十二月 2014 00:00

艾斐索斯 (Ephesus, Efesus or Efes) 或是特洛伊 (Troy)?這是在旅遊時間有限情況下曾一度短暫思考過的問題。不過,後者很快就出局了;原因在於自己主觀地認定特洛伊戰爭就是個神話 (雖然有學者聲稱挖掘出 Troy古城,但似乎仍有爭議);相對地,艾斐索斯可是真真切切地存在與發光發熱過的歷史文化名城啊!更何況向來就是古城控的自己,在看了幾張 “滄桑” 的Ephesus照片後,Brad Pitt,不,Troy早給拋上雲端了!所以,若說Ephesus是此行除伊斯坦堡之外最受期待的景點也不為過。除此之外,Ephesus也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 (Seven Wonders) 之一:亞底米神廟 (Temple of Artemis) 之所在;她與基督教的淵源也頗深,新約聖經中 “以弗所書” 之以弗所也是Ephesus的另一常用中文譯名;聖徒約翰與聖徒保羅都曾經待過這兒,傳說中聖母瑪麗亞 (& 聖徒約翰) 還是在此終老的喔!對了,選擇Ephesus還有另一個好處:交通很順!從棉堡到此、由此到附近的Izmir機場,以及飛回伊斯坦堡的廉價機票!

                             
   
(此篇標題中 “民主與文明的搖籃” 不是我說的,是copy自此翻攝照片。這照片應該是由Ephesus大劇場上拍攝,
     大理石大道Marble Street由圖右下斜切而上,大道盡頭之圖頂端顯著的兩層建築就是著名的圖書館遺跡。至於
     為啥自稱民主的搖籃?曾看過某篇再也找不著的文章稱Ephesus也有過類似雅典的 “民主制度”,只是不知誰先
     誰後;至於文明的搖籃呢?見仁見智啦!)

(原本在開始流水帳之前想稍微描述一下Ephesus的歷史及其與不同宗教之瓜葛,特別是與Artemis神廟及基督教的淵源。只是寫了寫就變得有點不可收拾了!所以就移到附註的後文。)

由棉堡出發、抵達Selcuk時天色已晚;出車門當下眼明手快民宿女主人就過來打招呼了!而自汽車站步行至民宿 (Vardar Pension,如下圖) 大約就200~300公尺左右;民宿房間設施算是簡單,Check-in 登記完畢、卸下背包後開始覓食。Selcuk的市區比棉堡大,但街上有些昏暗&冷清,所以也不敢走遠,就繞著民宿附近轉,在沒太多選擇下找到一家類似速食的Pizza店填飽肚皮,由路邊攤帶些水果回民宿研究第二天由伊斯坦堡的亞洲區機場到歐洲區古城的交通、然後早早洗洗睡。另外,雖然民宿住宿環境很基本,但相較於一般青年旅館應該還算豪華!至少有獨立衛浴對我而言就夠了!而且,女主人 (他似乎現居西歐某國,旅遊旺季時才回來幫忙父母打理民宿) 相當helpful,不僅第二天一早送我到Ephesus古城,傍晚步行到火車站時剛好遇到傾盆大雨,他竟又特地開車跟過來給我一個ride!就缸溫啦!

    
                (由棉堡搭巴士至Selcuk、也就是艾菲索斯古城,然後搭飛機回到伊斯坦堡。)

                              
                                                          (Selcuk住宿處。)

以下先用兩張地圖說明一下Ephesus古城與Selcuk & Kusadasi 間相對位置、以及幾個Selcuk市內跟此行及後文有關的重要點。

    
    (Ephesus古城與Selcuk & Kusadasi 間相對位置。原本Ephesus古城應該是靠海的,但經年的河流泥沙淤積
     後逐漸遠離海岸線,猜測位於其西南的Kusadasi在某個時期後取代了Ephesus。)

    
    (幾個Selcuk市內的重要點。最早期的Ephesus 舊址乃位於圖上的Ayasuluk Hill附近,圍繞Artemis神廟
     發展;大約於公元前300年左右遷至左下角的Ephesus古城,也就現今大家認知的主要旅遊景點,但7世初
     因地震 & 防禦的需求又遷回Ayasuluk Hill附近。)

下圖則是此次玩耍古城的足跡。由圖可見古城乃位於左右兩片山丘間的谷地;一般遊客應該都是由東南進、西北出,好處有二,其一,沿著這個方向的Curetes Street乃下坡,走起來比較輕鬆;其二,遺跡的精采度漸增,會有漸至佳境的體會;而自己覺得整個Ephesus最精彩(或當年最繁華)的可能就是Curetes Street與Marble Street交界那附近。圖中幾個標註的點則是自己覺得比較吸睛之處,包括大小劇場、圖書館與哈德良廟。另外,有資料顯示Ephesus最繁盛時期人口數達25萬;不過,從現場的古蹟遺址的範圍看來似乎有點難以想像如此盛況;我猜原因應該是未挖掘的部分仍多;另有一說是那個年代的人口密度高;最後,或許所謂25萬之數也包括現在Selcuk部分居民。

    
    (Ephesus古城行腳路線。大約是8:30進、11:10出。圖中Harbor Street的盡頭應該就是港口,如今則
     只能遙望海岸線了!)

剛進古城,首先注意到的就是一座座 “殘跡”,然後就是一大波駐足其間的人群,不誇張,真的是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剛開始還會挨著人群聽聽導遊怎麼說,不過很快發現用的語言 (不見得是英文) 與詞彙 (有些建築或文化相關的詞兒) 都頗難理解;加以當時心裡還掛著親睹愛琴海的期待、以及趕上稍晚飛機的的壓力,所以後來就決定自己自在地邊逛邊拍照。而相較於棉堡狗多,我發現Ephesus則是貓多!除了人群較多處外,空地或古蹟上頭都可見其慵懶的蹤跡。

     
                                                (棉堡狗多,Ephesus則是貓多。)

以下就不囉嗦了,看圖說故事。(不過,當時天氣陰陰的,也沒注意到鏡頭防手震功能給關了,在Ephesus拍的照片都有點模糊,顏色也怪怪的,有點遺憾!)

    
    (大約是由東南邊入口進去後所見的第一個較顯著遺蹟,是羅馬浴池,可能始建於西元前,羅馬與拜
     占庭時期均有擴建。)

    
    (圖左樹後面的是羅馬時期的市政廳Prytaneion、圖右則是歌頌羅馬與凱薩的 “廟” - Temples of the
     Goddess Rome and of Divine Caesar。“凱薩” 在羅馬帝國的某個時期是類似副皇帝的意思,相
     對地,正皇帝則是 “奧古斯都”;不過,這裡的凱薩應該就是多數人所理解那位與埃及豔后有過瓜葛、
     並於後來在元老院被刺死的那位;他的養子屋太維後來成為羅馬帝國的第一任皇帝-奧古斯都。這廟估計
     是後者為紀念前者而建,因此始建時間應是公元前後的時間。)

    
                (Odeion小型劇場、聚會所或是議事廳,據說原本是有屋頂的。建於二世紀。)

    
                                      (前圖Odeion小型劇場前的大殿遺跡。)

    
    (Memmius紀念碑。Ephesus居民曾於西元前88年聯合黑海之濱的Pontus王國反叛羅馬,後者後
     來屠殺小亞細亞這兒近8萬羅馬公民。曾擔任過羅馬共和時期執行官的蘇拉Sulla領兵擊敗本都王國,
     報了一箭之仇;蘇拉之孫Memmius在約西元前30年之後擔任包括Ephesus在內的羅馬亞洲行省省
     長;設紀念碑於此應該是紀念其祖父蘇拉Sulla,或許也有警示Ephesus居民的意味。)

    
             (Curetes Street。盡頭處隱約可見Ephesus的經典地標之一的Celsus圖書館。)

    
         (看看這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的景象!這兒肯定是此行遊客最密集的景點!)

    
    (Trajan Fountain噴泉。建於二世紀;Trajan乃Hadrian的前一任羅馬皇帝、是Hadrian的表叔或
     表舅之類的;Trajan與Hadrian都是Five Good Emperors之一。)

    
                                            (另一角度的Trajan Fountain噴泉。)

    
    (The Temple of Hadrian。Hadrian哈德良曾在Antayla那篇出場過。皇帝建廟意謂羅馬在進入帝國
     時期後,逐漸地由羅馬神話的多神信仰轉向所謂君主崇拜Imperial cult,朕既是天下、亦是眾生之神!
     另外,最近看了阿部寬的 "羅馬浴池",劇中的老皇帝就是哈德良,裡面的主軸之一也在於哈德良的神
     格化。)

    
    (Temple of Hadrian前圓拱門上的Tyche幸運女神雕像與兩側雕花;以及後方半裸的Medusa美杜
     莎雕像,美杜莎就是希臘神話裡讓人看了會變石頭的那位女神 or 妖?在這兒應該有避邪的作用。)

    
                     (Temple of Hadrian前圓拱門上的Tyche幸運女神雕像與兩側雕花。)

    
                 (Temple of Hadrian後進上方半裸、長滿“蛇髮”的Medusa美杜莎雕像。)

    
    (過了Temple of Hadrian,接近Curetes Street與Marble Street 的交界處,大約是Ephesus
     古城最熱鬧的區域。)

    
    (公共廁所Latrine。洞洞就是毛坑,沒有隔間!因此,跟上浴池一樣,羅馬人上廁所時也可以social
     聊天呢!羅馬人真是無處不social!毛坑前有水道,據說就是用來清洗擦屁屁工具之用。圖右上是擷
     取自羅馬浴場,正是羅馬人使用的擦屁屁工具與使用 "示意圖"。)

Curetes Street的終點就是Ephesus之標的建築:Celsus圖書館。Celsus是位曾擔任過羅馬執行官與亞洲行省省長的先生,時間大約是公元一、二世紀間,圖書館則是於二世紀初建成,網路有資訊提及當時藏書約一萬二千冊,相較於位在Ephesus北方、號稱古代第二大的帕加瑪圖書館之20萬藏書,Celsus圖書館比較像是鄉鎮級的圖書館;不過,它是少數僅存的羅馬風格的圖書館,仍具象徵意義;只是如今圖書館也就只剩一面牆了!即使如此,這兒仍是當天駐足良久、不忍離去之處,自己雖不懂啥建築風格之類的,但就是喜歡跟這近2000年的古蹟磨磨蹭蹭,感覺特別有fu!可當時並不知這僅存的牆也非真跡,它重建於上世紀1960年代;至於真的在哪兒?好像在Selcuk的博物館。圖書館前方廣場右側則是一道有三個拱門組成的 “馬宙斯與米特利塔斯之門Gate of Mazeus & Mithridates”,當天拱門下還有音樂演奏呢!馬宙斯與米特利塔斯是兩位先生,原本都是奴隸,奧古斯都 (第一任羅馬皇帝) 給了他們自由,估計後來兩者在Ephesus發達了,就蓋了這門以示感恩。

    
                                     (Ephesus 之標的建築:Celsus圖書館。)

     
                                        (Celsus圖書館僅存之一片牆的前後對照。)

    
(圖書館前方廣場右側的是馬宙斯與米特利塔斯之門 Gate of Mazeus & Mithridates。建於公元40年。)

    
    (過了上述馬宙斯與米特利塔斯之門後就是Marble Street。圖的右邊、也就是這條街與Harbor Street
     交界的區域乃當年的大市集Agora,在Ephesus作為貿易大港的年代,這兒肯定是眾商雲集,就如今
     日一樣萬頭鑽動!)

過了馬宙斯與米特利塔斯之門、走在Marble Street往北,很容易忽略掉路兩旁的古跡,因為不遠處的大劇院真的太吸睛了!這座號稱小亞細亞最大劇院的觀眾席有三層,共可容納25,000人!相較之下,棉堡那個劇院真的只是小巫!聖徒保羅曾在這大劇院佈道,而Ephesus傳統的Artemis神與新生的基督教間的衝突的劇碼同樣於此演出!公元54年,一群以製作與販售Artemis紀念品為生的工匠與生意人在此集會反對基督教,因而決定了保羅被逐出Ephesus的命運!我的母校的美式足球場可容納近十萬人,座位數在當年號稱全美大學第二,置身其中與十萬人一起吼叫令人熱血沸騰;而靜靜坐在這座小些、但卻有近兩千年歷史的Theater,想像當年可能的歌劇表演、以及聖徒保羅如何在此讚揚耶穌基督…,即使自己不懂藝術、亦非教徒,卻一樣令人感動!有趣(或該說遺憾)的是這個作為表演或公共聚會的劇院後來於中世紀竟一度成為抵禦入侵者的工事!就我google所得,這樣的狀況並非孤例,在其他地區的劇院也曾有類似情況。

    
                    (大劇院。觀眾席有三層,共可容納25,000人,號稱小亞細亞最大!)

    
                        (大劇院。不少人,包括我在內,都會選個位置靜靜坐上一會兒 …)

    
    (大劇院。舞台站著一位老先生,對著觀眾似乎準備開唱,挺有趣!圖左上有著稀疏石柱的那條街道
     就是Marble Street,Marble Street與樹林之間區域則是前述Agora。)

    
 (大劇院。同樣是上圖那位老先生,後面則多了一位仰望看台的先生;猜想他們都有在此高歌一曲的欲望!)

步出大劇院,附近似乎還有些遺跡,但當時感覺就像吃飽喝足,跟自己說夠了 (有可能有些古蹟疲乏啦!),然後就走出古城 (前後大約待了2個半小時)。出了Ephesus 古城,問明公車站牌所在,搭車回Selcuk車站 (就是昨晚棉堡至此的那個巴士車站),再轉乘另一線公車到 Kusadasi,那一段路程大約得30分鐘,沿路不乏豪華的濱海度假飯店;我估計團體旅遊應該多數會選擇這邊住宿,也是搭郵輪旅遊的歐洲遊客的停留點。自己倒是無緣這些高檔酒店,選擇到這裡只是為了找尋傳說中愛琴海濱的藍與白,但顯然土耳其這邊沒有!甚至今天連藍天都沒!所以下半段的行程頗為單調,就吃頓午餐、然後逛逛海邊,到此一遊罷了。

     
    (左圖是北出口停車場,幾乎所有旅遊團的遊覽車都在這兒,再走一小段路,則是等巴士處,由此搭小
     巴回Selcuk車站,再由那搭往Kusadasi的小巴。)

     
                                             (環山面海的Kusadasi市區景觀。)

    
                                  (不確定晚餐在哪兒,所以中餐決定吃個粗飽!)

     
                                             (沿著愛琴海濱找尋傳說中的藍與白。)

    
    (可惜有的只是灰灰的天空、以及遠處或許曾經是防禦堡壘的突出小島,傳說中的藍與白應該只存在
     於遙遠對岸的希臘國度。)

     
                                                 (上圖突出小島上的堡壘。)

    
         (進了前述堡壘,不遠處還有另一個堡壘。猜想在藍天白雲的日子,這兒應仍是可觀之處。)

     
    (優雅的貓與如同爛泥般的趴趴狗。原本以為右圖那動也不動的狗狗是裝飾用的絨毛玩具呢。這貓與狗
     大概是這個小小失望的下午的微小亮點。)

包含午餐,在Kusadasi待了約二個小時,下午2:30左右回到民宿取包,多虧民宿女主人提供的便車,在雨中抵達火車站時還有些餘裕拍拍週遭市景 (包括Ayasuluk Hill上的城堡)。火車車行約50分鐘抵達Izmir機場 (~16:10),但原本17:55的航班延遲了一個多小時,所以我在機場整整坐了3個小時!接下來發生的事都很負面 … 在沒有空橋且大雨滂沱下登機 (廉航,Pegasus Airlines)!顛簸嚇人的70分鐘航程!由Sabiha Gokcen 機場 (位於亞洲區) 搭野雞車回歐洲端的古城區 (小巴士,10歐元送到酒店) 所經歷的塞車與繞路 (我訂的大概是最遠或是最卑賤的旅館?反正我是最後一位被送達的客人!),Check in 後以疲憊之軀尋找剛剛繞路過程驚鴻一瞥之中國餐館 (中國長城飯店),換得的是不太理人的夥計、非常糟糕的食物與嚇人的價錢 (打個比喻,大約是用兩碗牛肉麵的價錢吃一碗味道很差的陽春麵);第二天一早又給門外的刀叉餐盤碰撞聲吵醒,才知道當初訂的所謂special rate的房間不僅僅只是位於地下室,它房門外還是酒店的餐廳所在!而早餐後,土耳其之旅也在接下來的一整天的趕飛機、等飛機、上飛機 & 下飛機的循環中 (伊斯坦堡 -> 杜拜 -> 新加坡 -> 台灣) 結束了!綿綿無絕期的土耳其遊記也終於完成啦!

    
                                                  (迷你的Selcuk火車站。)

    
    (Selcuk火車站後方就是前述的Ayasuluk Hill,也是最早的Ephesus之建城所在。圖中屹立的古城堡
     Ayasuluk Castle,大約建於6~7世紀之拜占庭時期,一直到塞爾柱、鄂圖曼土耳其時期都還使用。)

    
                                                   (火車緩緩進站中。)

     
     (左圖剛好拍到一位好奇寶寶與賣吃的小販對望的有趣畫面、右圖則是偷懶看報紙的火車駕駛。)

    
             (火車往機場路上偶遇路邊放學途中的學生,看我舉著相機,也立即拿起手機對尬。)

     
                                                (由火車站可以直通Izmir機場。)


附註 (關於Ephesus的歷史及其與宗教間的糾葛)

遠在紀元前11世紀 (或更早,相當於中國的商末周初年代),Ephesus (以及小亞細亞的愛琴海周邊) 就是古希臘之一部族 (Ionic,雅典人亦屬此系;斯巴達則數Doric一系) 的殖民地,作為希臘後裔,Ephesus 人顯然與Artemis這個希臘神話裡最廣受尊敬的諸神之一特別有些因緣 (Artemis掌管狩獵、生育、童貞 & etc之神;祂也是宙斯的女兒、阿波羅的雙胞胎姐姐),原因何在?沒google到所以不得而知。最早的第一代亞底米神廟很可能在公元前七世紀(或更早,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時代) 就已矗立於Ephesus了!後經水災破壞;大約公元前550年,當時統治小亞細亞西半部的Lydia王國的國王出資重建 (也有說法當時乃始建);約八年後 (公元前547年),Lydia國王選擇入侵當時剛剛崛起的波斯帝國,結局卻是自取滅亡,Ephesus也因此被納入波斯帝國之統治。

    
    (據說圖中右邊那根柱子 & 週遭地基是Temple of Artemis 的唯一遺跡!圖來自维基共享资源,由
     Adam Carr - first upload to en.wikipedia 10:20, 30 March 2004。)

公元前499年 (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時期末),Ephesus與她的小亞細亞其他希臘城邦夥伴結合共同反抗波斯統治,持續7年期間的戰亂平息後,波斯帝國決定給於背後支持此次動亂的雅典一些教訓,這引發了後續的兩次波斯與希臘間的戰爭 (公元前490~479年。著名的 “馬拉松戰役” 發生於第一次波希戰爭;電影三百壯士的背景則是第二次波希戰爭),兩次波斯的入侵都以失敗收場;後續希臘的反攻讓包含Ephesus在內的小亞細亞希臘城邦再度取得獨立的地位 (公元前449年)。然而,少了外敵,希臘人內部的矛盾卻來了!在公元前431~404年間 (時間相當於中國的戰國年代,動盪戰亂或許也相當),各以雅典與斯巴達為首的兩個聯盟間打了兩次大戰;第一次戰爭期間Ephesus屬於雅典陣營,第二次戰爭期間則不確定 (有一說後來改投斯巴達);不過,波斯則肯定有協助斯巴達陣營,並且與後者有某種協議!因此,當雅典聯盟戰敗後,Ephesus (& 小亞細亞之希臘城邦) 再度歸於波斯掌控;不過,或許來自於Artemis神庇佑、或許是Ephesus人自己爭取得來,從我看過的諸多資料顯示,此時的Ephesus比上一次波斯統治時似乎享有更大的獨立性與自治權利。

公元前356年 (相當於中國的戰國時期,那一年剛好秦孝公開始推動商鞅變法),庇護Ephesus的Artemis神廟卻被一位想出名 (& 留名) 的傢伙放火燒了!據說為了不讓他得逞,當時規定誰提縱火犯的名字誰砍頭!但他終究還是成功了!如今幾乎多數介紹Artemis 神廟的文章都免不了會提到傢伙 (呵,我偏不...)!巧合的是,那一年亞歷山大大帝出生 (還有一說是亞歷山大出生於神廟燒毀那一天呢!有沒有那麼誇張?);亞歷山大統一希臘後,於公元前334年渡過達達尼爾海峽、進入亞洲,擊敗波斯大軍後一路往南陸續收復小亞細亞之希臘城邦;途經Ephesus時曾提議以刻上他名字為條件資助重建Artemis神廟,但卻被婉轉拒絕!基本上,來自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好歹也算是希臘人,讓當時Ephesus脫離異族波斯統治,怎麼說都算得上民族英雄吧!更何況還願意出錢呢!自己覺得刻上名字並不太過份;不過,或許Ephesus人真有他們自己對其信仰的Artemis女神之堅持;也有可能系出Ionic的Ephesus人跟馬其頓人就是看不對眼!而前述所謂 “婉轉拒絕” 的說法是:It is inappropriate for a god to dedicate offerings to another god!多麼有 “政治智慧” 啊!猜想當時碰了軟釘的亞歷山大應該也覺得很受用吧。後來,亞歷山大死後 (公元前323年),Ephesus人開始自力地重建Artemis神廟。也就是說說,Artemis神廟毀於亞歷山大出生時、重建於亞歷山大死亡後!呵,這兩個gods真有仇?

    
    (亞歷山大東征路線-黑色線條,與當時希臘本土與小亞細亞的形勢圖。看起來那時斯巴達仍保有其獨
     立性,而圖右的Pontos (Pontus)於之前說明Memmius紀念碑時曾提及與Ephesus也有過瓜葛。
     此圖乃根據維基百科內的下圖裁切、並加註中文: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
     c
ommons/4/40/MacedonEmpire.jpg)

亞歷山大死後帝國分裂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麾下一位將軍 (Lysimachus) 於公元前323~281年間統治Ephesus (& 小亞細亞西部+今希臘東北+今保加利亞南),期間Lysimachus將城址由今Selcuk市區遷至如今的所謂Ephesus古城現址。

    
 (公元前300年左右,Lysimachus將城址由今Selcuk市區的Ayasuluk Hill遷至如今的所謂Ephesus古城。)

與前文的棉堡一樣,Ephesus也因同樣原因於公元前133年歸於羅馬。早期羅馬信的神應該與希臘相近 (我自己推論的啦,因為羅馬神話好像多是承襲自希臘神話)。但在羅馬由共和進入帝國時代後 (公元前27年奧古斯都稱帝) 這種情況似乎有所轉變,逐漸進入了所謂 “君主崇拜Imperial cult” 時代,這可由Ephesus古城裡有些temples均以皇帝為名看出 (如正文的哈德良 & 凱撒神廟)。因此,當一世紀基督教創立並開始逐漸發展後,自認象徵神權的羅馬皇帝自然無法接受臣民對著自己與傳統羅馬諸神之外的對象膜拜,兩者間 (皇權與基督教) 的衝突、以至於基督教徒的被迫害也就不可避免了!可是,這種現象 (基督教徒的被迫害) 在 Ephesus這個號稱羅馬亞洲行省最大(或次大)的都市 (有一說其人口數高達25萬) 中似乎並不明顯;例如聖徒約翰與保羅都曾在此傳教,新約聖經的某些篇章 (例如約翰福音) 很可能是撰寫於此;據信約翰還護送聖母瑪麗亞至此定居,死後也葬於Ephesus (聖母瑪麗亞住所與約翰葬身之地如今也都是Selcuk的景點,聽說還有教宗親自來拜訪過呢!)。保羅則曾三次造訪此地,最後一次待了二年;挺有趣的是保羅並非在自由意願下離開這兒,但逼走他的卻不是羅馬,是Artemis女神!精確地說,是製作與販售Artemis女神像的工匠與商人們,他們擔心基督教的主張 (不崇拜偶像) 會影響來此膜拜Artemis女神的遊客購買他們商品的意願而發起暴動並抵制基督教!

與 “皇帝教” (Imperial Cult) 及基督教 “鬥爭” 了近 300 年的Artemis神廟於公元262年 (相當於中國的三國時代末期) 毀於東哥德人 (屬日爾曼部族之一) 的入侵!後續也沒再重建;原因或許在於當時的Ephesus人不再富裕、也可能因基督教的崛起逐漸取代了Artemis & 多神信仰,公元313年,約是中國的西晉末年,君士坦丁大帝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381年,基督教則進一步成為羅馬國教。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後,針對教義與某些爭議 (例如耶穌是人或神、聖母瑪麗亞的地位等) 開了幾次所謂的 “宗教大公會議”,其中第三次 (公元431年) 就是在這個傳說中的瑪麗亞終老之處決定了瑪麗亞為聖母的基督教教義。

由君士坦丁大帝至查士丁尼大帝在位期間的二百多年間 (四世紀初至六世紀中) 大約是Ephesus的最後一次繁盛時期;不過,同一個時期,Artemis神廟卻有截然不同的下場!公元401年,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下令拆下Artemis神廟殘存的部分用於Ephesus其他建設 (這算不算宗教迫害?),據說有些建材甚至還運到遙遠的伊斯坦堡作為聖索菲亞大教堂的一部分!

七世紀初,受地震影響,Ephesus古城居民逐漸遷至今日的Selcuk附近。而隨著拜占廷帝國之國力日益衰微、斷續地外敵入侵 (包括波斯的薩珊王朝、阿拉伯帝國、塞爾柱土耳其與鄂圖曼土耳其等)、以及港口的淤積,此處地位逐漸走下坡;14世紀初,塞爾柱土耳其佔領Ephesus期間,基督教文物古蹟遭受破壞、居民(應該多數為希臘人)被流放、屠殺或賣為奴隸!15世紀中鄂圖曼土耳其時期,人口已萎縮至2000左右,直至最終被廢棄;一個曾經的民主與文明搖籃、一個能夠承受如日中天之大帝壓力的驕傲城市,就此消失於歷史長河!19世紀中後期英國與奥地利考古學家開始在此探勘挖掘,Artemis神廟遺址與Ephesus古城方終得再見天日。